纯粹的社区团购品牌何时能够盈利?拼团参与者们大多难以回答。但当它成为传统零售商的渠道补充时,却收获了用户活跃度提升、新增品类低成本试水、代替DM传统促销手段等正向反馈,逐渐吸引多家全国连锁品牌及区域零售企业试水。
将时间线拉回到2018年底,苏宁小店、物美超市等零售企业开始涉足拼团业务。当时的零售商超大多抱以战略性防御态度,即避免社区团购创业品牌壮大后,其社区流量遭受侵蚀。
但到目前为止,类似北京发超市、合肥清新传奇、居业嘉禾、巢湖安得利、长沙新家艺等地区零售商都已成立集团业务。还有一些零售商还没有组建团体业务,他们也表示正在做准备。
不到一年,社区群几乎从创业轨道变成了零售商补充渠道的标准配置。至于集团业务能否盈利,能给零售商带来什么,零售企业的哪些特点更适合切入集团业务,这不仅是当前零售商关注的焦点,也可以从一些早期测试者那里找到答案。
《第三只眼看零售》多方进行采访后发现,传统零售商对待中国社区拼团的态度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相应也具有自己不同的业态定位及商品市场配置:
当社区团购品牌获得资金和流量时,一些零售商试图通过业务扩张来留住消费者,业务能否长期增长并不是他们当时关注的重点。
随着社区向高端城市消费者的多元化发展,一些传统零售商试图作为一个企业进行创新,包括创建新品牌和制定战略方向的区域公司。例如,燕都便利将其购物平台定义为"区域美容集团",并认为团购不是促进购买冲动,而是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而就当下发展来看,大多数中国零售行业企业文化倾向于将社区拼团视作渠道进行补充,作为品类扩充、代替我们传统促销、增强学生消费者粘性及活性的“插件”。比如说生鲜传奇、超市发、华冠超市等区域零售公司企业管理便是可以采用基于上述分析逻辑运营社区拼团,但多数业内人士不看好单纯做拼团,或纯粹拼团的创业教育企业。
“现在是进入品团的好时机,”北京一家便利店的经理告诉“第三只眼”。“企业家社区教育了我们的客户,我们在当地的店铺基础和品牌代言增强了客户的信任。”.
但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未来如果要将社区拼团作为常规业务运营,核心竞争力还是会回到供应链及商品层面,即保证商品毛利率、货源稳定性以及新品汰换率。同时找到拼团渠道和门店渠道的差异化定位,并给予针对性发展。